人才引进工作地区:上海
高端人才引进→详情点击《高端人才引进 》 高校人才引进→详情点击《高校招聘 》
事业单位人才引进→详情点击《事业单位人才 》 科研人才引进→详情点击《科研人才 》
医疗人才引进→详情点击《医疗人才》 企业人才引进→详情点击《企业招聘 》
学院简介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原有传播与艺术学院(建于2001年)、电影学院(建于2003年)和音乐系(建于2004年)的基础上于2012年整合成立。学院以服务同济大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秉承新文科“人文-技术-艺术”宗旨,培养“能说-能写-能做-能演”综合性人才。学科发展规划:以“全媒体-大艺术”为目标,以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为主线,以“跨学科新型传播”为特色,以新闻与传播、戏剧与影视、设计专业培养为支撑,贯通专业与学科边界,打造国内一流的传媒与艺术高地。
目前学院设有传播系、⾳乐与表演系。本科开设传播学、⼴播电视编导、动画、表演、⾳乐表演5个专业,研究⽣拥有新闻传播学、设计学两个⼀级学科硕⼠点以及新闻与传播、设计、戏剧与影视三个专业硕⼠点,并在设计学博⼠点下设新媒体艺术与理论博⼠招⽣与研究⽅向。
传播系以新闻传播学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以全媒体为特色,整合全系专业学科,确立主流、前沿、交叉三条主线,聚焦媒介文化、城乡传播、智能传播、视听传播四大研究方向,拓展业界共建、国际合作、社会服务三个平台,以评估为抓手、以团队为支撑、以成果为导向、以部校共建为契机、以全媒体研究为载体,力求融合突破、创新发展。音乐与表演系以专业培养为主导,服务全校通识教育与文化建设,形成“专业教育、美育教育、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特色,努力服务双一流大学建设。
学院是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广播电视台(SMG)与我校签约的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单位,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教育部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理事单位,获批教育部“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四届动漫奖“最佳动漫教育机构”,动画专业被教育部评为“特色专业”。动画、⼴播电视编导为国家⼀流本科专业。动画专业近几年在"软科中国"排名中保持前十。艺术设计学科⼊选教育部“双⼀流”学科,在2024年QS艺术设计学科排名全球第11名,亚洲第1名。
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筑人才高地,推进学科建设,学院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
一、招聘学科及研究方向
1、新闻传播:新闻学方向、传播学方向等。
2、戏剧影视:影视方向、动画方向、表演方向等。
3、音乐表演:声乐、管弦乐、作曲、理论、钢琴、艺术指导方向等。
4、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方向、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等。
5、跨学科:计算机、数据、软件、交互、管理、城市方向等。
二、招聘岗位
(一)长聘教职体系
1、 长聘教授
基本条件:
1) 申请人应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取得国际同行认可的突出学术成就,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2) 在教学和研究生培养方面表现优秀并取得重要成果;
3) 在所在院系的学科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终身教授的水平;
4) 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
具体要求参照同济大学长聘教授聘任标准。
2、长聘副教授
基本条件:
1)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表现优良并取得丰富的成果;
2)在研究方面已取得具有较高原创性和重要性的研究成果;
3)在领域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终身副教授水平;
4)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
特别说明:此岗位意向申报人员,请务必与学院人事先沟通再填报系统。
具体要求参照同济大学长聘副教授聘任标准。
3、预聘副教授
基本条件:
1) 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
2) 在研究方面已取得具有原创性和重要性的研究成果和良好发展潜力;
3) 在领域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应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
具体要求参照同济大学预聘副教授聘任标准。
4、助理教授
基本条件:
1) 具有良好的学术能力,较强的创新活力和学术发展潜力;
2) 具有博士学位,原则上要有博士后经历或相应的科研工作经历;
3) 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具体聘任要求参照同济大学预聘助理教授聘任标准。
(二)青年百人计划
1、青年百人计划A岗
基本条件:
1) 在所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中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有突出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学术成果达到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同等水平。
2) 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3) 聘期内全职在岗工作且与同济大学签订聘用合同。
2、青年百人计划B岗
基本条件:
1) 在所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有较强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冲击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的水平,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2) 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3) 聘期内全职到岗工作且与同济大学签订聘用合同。
注:以上各项岗位要求的博士学位,指学科组评审前须取得博士学位证书,或出具博士论文答辩已通过证明。
三、应聘流程及申报材料
1、注册和填报信息
申报人请于2025年8月20日至2025年9月2日期间进入系统zp.tongji.edu.cn(建议google浏览器),选择“2025年校外人员申报长聘体系”填报,逾期系统将自动关闭,请务必注意时间截点!
2、请于2025年9月2日前,将以下材料按照顺序整理并命名发至学院人事邮箱am_hr@tongji.edu.cn同时抄送至邮箱gbhaojob@163.com,学院会在收到邮件后及时联系申报人,并协助进行后续申报流程。 邮件主题标注:姓名-学科-应聘岗位-手机号。
提交材料包括:
1)填写《申请聘任长聘教职体系岗位人员任现职以来综合情况表(长聘教授、长聘副教授、预聘副教授、助理教授)》(附件1),
说明:校外人员从低一级别申请长聘教授、长聘副教授和预聘副教授岗位,成果按任现职以来且近五年计算。校外人员为同级别申请长聘教授、长聘副教授和预聘副教授岗位的,任现职长于五年的,按照近五年计算;任现职不足五年的,按照低一级别任职以来且近五年计算。校外人员申报助理教授的,成果按博士以来计算。
2)详细个人简历(自大学开始至申请时止,不间断的学习、工作简历,发表的论文、著作,负责的科研项目证明,获奖及领衔的课程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清单),请注明联系手机号及微信号便于沟通。
注:请在简历中注明应聘岗位、学科方向及本人研究方向,并提供至少一门本人可授课课程名称。
3)网上申报系统所填写的论文(仅提供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的)、著作、教材的证明材料。对于SCI、SSCI、A&HCI论文可前往同济图书馆或校外相关机构开具检索证明,无法开具检索证明的需提供论文的DOI号。
4)网上申报系统填写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获奖证明材料。
5)学历、学位证书、现任职证明、现任专业技术职务聘书、教师资格证书等证书材料。
6)500字左右的个人简介,着重介绍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及受聘后的工作思路及设想。
3、按照同济大学招聘程序和要求进行聘用。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老师、罗老师
电话:021-65984351 021-69584745
邮箱:am_hr@tongji.edu.cn
校内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转)聘请查看邮箱。
附件: 申请聘任长聘教职体系岗位人员任现职以来综合情况表(长聘教授、长聘副教授、预聘副教授、助理教授).xlsx
信息来源于网络,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人才引进网官方微信(微信号:gaoxiaoyin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