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人才资讯 >

热点推荐

申论|上海人才高地建设还有短板,接下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4-04-22 作者:高校人才引进网

人才引进工作地区:

高端人才引进→详情点击《高端人才引进 》             高校人才引进→详情点击《高校招聘 》 

事业单位人才引进→详情点击《事业单位人才 》      科研人才引进→详情点击《科研人才 》 

医疗人才引进→详情点击《医疗人才》                     企业人才引进→详情点击《企业招聘 》 


一座城市能吸引到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就会创造什么样的未来。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上海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这是当前值得深入讨论的议题。

本文从上海人才现状出发,梳理了国际上人才高地建设的典型范例给予我们的启示,并提出上海人才高地建设的一些路径探索。

上海人才高地建设依然存在不足和空白

2012年至2022年,这十年,上海累计引进留学回国人员6.7万余人,全市在站博士后7305人。2019年后,人才引进业务更是全面实现“一网通办”,人才工作“网上办、马上办、上门办、一口办”服务模式大力推广。

人才顶层设计仍需完善,政策输出不够精准或者数量匮乏;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人才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缺乏因材合理使用;发展通道亟需畅通,需要坚持贯彻科学评价;激励制度被动滞后,正确用人导向树立不牢;社会影响面比较局限,正面宣传覆盖遗留死角。

根据2022年12月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联合自然科研通过对全球100个城市(都市圈)的创新能力即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创新生态等三个维度31项指标进行评价,面向全球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简称GIHI2022),上海虽列十强但敬陪末座。

国外人才高地建设的典型范例

(一)美国

美国的人才工作是“引进和培养并重”。引进方面,1965年制定的《移民法》首次推出了“绿卡”,授予非美国籍杰出人才在美永久居留权。建立高新专业社区,各州政府当家为人才引进做好配套服务,帮助投资移民平稳落地。培养方面,充分发挥高校的孵化池作用,输出世界公认最好的教学质量。推动实行新的学制,注重教授职称与实绩的双轨并行,落实对学生的多元综合评价,推广运用实证的教学法,坚持文理全学兼修,贯彻宽进严出准则。高校在培养本土学生的同时广泛吸收国外学生,为经济、科技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还构建了美国人才的多元格局。

(二)英国

英国的人才工作“以创新为主,以结合为辅”。简称“两步走”模式,第一步先启蒙开导,第二步再专项培养,旨在分步骤阶梯培养科研人员同时具备专业和综合双重能力。“第一步”,加大基础学科的培养力度,与其他相关专业技术交融互通。通过校企联合,整合高校的学术资源与企业的技术资源,共同设立联合实验室,打造定向人才培养基地,对科研人才进行最专业化的启蒙培养;“第二步”,同时加大经费和技术支持,通过设立各项专项经费和科研专家组、科研创新基金会、科研论坛,为本国的基础研究及创新突破解决后顾之忧,鼓励各学科领域成立自发学习型、可成长的科研团队。

(三)德国

德国的人才工作“从实际出发,注重实践应用和工匠精神”。

简称“双轨道”模式,高校、企业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实现优势互补,学校毕业生绿色直通到相关企业参加“预备役”培训,分阶段在高校和企业轮流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包括由简单到复杂成谱系的各种职业化训练。人才培养的“夹心饼”分为三阶段:一阶段高校时期就把学生交流至企业,让未来的科研人才与企业提前“双向奔赴”;二阶段显著提高现场教学、临场践学的课程设置占比,邀请对口企业共同参与教案设计;三阶段健全科研人员培养考核评价指标,集成导师参与、企业鉴定、学术会评议、实习生带教评论、高校介入五大广义要素。

(四)法国

法国的人才工作“兼具传统与创新”。在传统方面,法国本就是近代大学的摇篮,其所拥有的巴黎大学以最短的时间跨度形成了最完全的学院制度。首创院校并排走的合作模式,塑造了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雏形,由此诞生的传统巴黎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等专业人才。在创新方面,推动多次教育领域深度改革,不断革新管理模式。比如巴黎大学采用总校—分校—院—系的四级架构,新的培养体系更能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从《新移民法》推出“人才护照”到《外国人权益法》实行“入境即留”,人才的政策和资本投入水涨船高且不断加码。

(五)日本

日本的人才工作“分层分类,覆盖短、中、长不同周期”。短期方面,主要是以项目时间为单位周期的工作居留,形式上灵活、场景上多样。中期方面,日本先从资金上为本国学术机构慷慨解囊,再从规模上为对外学术交流牵线搭桥,先后与美、德、英等数十个发达国家的高校、研究所、实验室普遍建立起深层的内在联系,提高自身在最前沿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长期方面,日本借助国际研究网络的建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崭露头角的科研人才,还在外交战略中主推加强国际人才流动,通过人才横向流动促使科技水平纵向贯通,同步提高日本的科技研发力与国际竞争力。

上海人才高地建设的路径探索

我们正处于“人才强国”的关键时期,因此比曾经历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需要人才、渴求人才、依赖人才。综合国力竞争最后就是比拼人才的厚度、深度和高度。

(一)把握政策导向,大力发展人才增量

上海作为高层次人才集中的核心城市之一,具备求变的一切有利因素和条件基础,要大胆试点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加大对人才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高屋建瓴输出指导性的智力成果。集中全市甚至国家所有优质资源重点支持一批国家性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发展平台。形成以国内人才培养为主体,国外人才引进为补充,相互促进的人才发展新模式。

深度聚焦人才服务严格向国际化标准看齐,把人才工作融入上海市情实际去通篇谋划,从源头上施策精准发力。把集聚高素质人才、推进高质量教育、发展高水平科技三者有机结合,根据产业转型升级自适应调整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符合地方能级的自主培养力度,自产一批能在未来科技创新赛道中勇当先锋的人才新军。

切实解绑人才评价机制,以人才减负、工作增效为目标。让企业和市场对人才评价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亟需打破政策固有框架,探索创新专技职称与行政级别分离并行,静态编制数量实现动态调整核定,岗位绩效和工资总额灵活浮动,独立项目申请综合预算管理等人才机制,为科研人员尤其是顶尖科学家释权赋能。

深入推进重点区域和重要产业的制度创新,比如打造“浦东新区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人才发展;突出“产业+城市”联动,支持临港新片区单点突破构建开放型人才治理体系,支持张江科学城和虹桥商务区两翼齐飞构筑专业型人才管理模型;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在沪培育专项人才、建立国家级实验室,丰富上海科创中心框架内容。

充分发挥上海辐射周边,虹吸区域人才的综合优势,继续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层层加码,引才聚智为我所用。着力打造世界顶级的基础科研平台、科创服务平台、“海聚英才”综合集成平台,与国内外人才加深联系,拓宽服务半径,放大积极影响,形成不断招才、引才、聚才具有强吸引力的“电磁场”。继续举办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大赛,强规划、建平台、创新招,以人力资源服务水平高质量发展下好上海人才“先手棋”。

(二)把握服务取向,稳住盘活人才存量

扩大就业容量,把盘子做大。采取“一企一策”为重点民营企业配备专属咨询顾问,整合推出包含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人才引进补贴等一揽子的“直补快办”打包政务服务。培育创业新引擎,带动就业新增长,把创业培训办进高校、社区、基层一线,加强特定群体创业结对帮扶指导。研究进一步优化新技能、重点技能培训的项目设置,加大对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经费增量。

兜住民生底线,把保障做牢。针对困难人员加强定向就业帮扶,实施分类分级援助办法,落实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生活补贴,确保公益性岗位应开尽开,对吸纳失业人员的用人单位予以补贴或奖励。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维持基本生活,推进“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让救助帮扶及时发现并精准惠及困难群体的最大公约数。

促进青年成才,把渠道做宽。把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和扩岗补贴等经济型补贴政策做实做大做强,尤其是对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可适当丰富补贴形式、加大补贴力度。开通青年下基层就业绿色通道,面向高校毕业生打好“三支一扶”、西部大学生志愿者、科研助理招募、社区工作者招聘的四套组合拳。稳定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招录规模,鼓励各区扩充储备人才队伍。

数字赋能加持,把效率做高。把握当下上海全市正在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窗口期”,全力建设上海人事人才决策支持系统,自上而下加速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人才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可视化。研究打造人才政策“点单式”申请和人才办理“一件事”系统,升级迭代上海人才公共平台,以数字化跑出上海人才工作的加速度。深化“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人才全链条线上线下一网打通、一口受理、一码集成,同时兼顾各类人才所需不同服务的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对特殊人才量身定制争取做到“一人一策”。

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013088222025611&wfr=spider&for=pc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人才引进网官方微信(微信号:gaoxiaoyinjin)。